近日,因遗失一辆共享单车一年多未还,被起诉索赔25500元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据了解,目前双方已达成庭外和解,共享单车运营商撤销申请,被告只需支付赔偿车辆遗失费用1800元。
为何高额索赔25500元?据相关负责人解释,按照服务条款内已明确注明的每日租车费用封顶为60元,从该用户租借之日起(2018年5月18日)至起诉之日(2019年7月31日),费用共计2.55万。
如果单纯从服务条款来看,多少天未归还,补多少天的钱,看上去也并非无理取闹。然而,当所欠交的租金已经远远超过所借单车本身的价值及运营维护的成本,那是否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而设立封顶标准?显然,此次双方选择庭外和解也有这一方面的考虑。
虽然高额索赔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从“共享单车主动向用户索赔”这一举动来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不仅给用户提醒“共享单车,共享的只是使用权”,而且也反映出共享单车运营商管理与维权意识的加强。
在经历了资金链断裂、盈利无望、扰乱公共资源等行业阵痛后,共享单车“不再拥挤”了,而随着各地“禁投令”政策陆续出台,市场也从跑马圈地进入了精细化运营阶段,共享骑行进入了“后共享单车时代”。未来,共享单车运营商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靠的不只是方便,更要精细化管理。
比如,“城市无序停放”一直是共享单车的管理难题,也是容易影响用户体验的一大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其“互联网”的特性,线上难以具体监管到线下。另一方面,早期为了吸引用户,运营商在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让步”,更多的是对自身车辆的管理,比如会专门设有调度员等。不过,实际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这就需要运营商及时转变思路,要培养用户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比如,通过技术升级,引导用户在特定区域内有序停车,并通过升级设备,智能识别违停行为,“不停好,就锁不上”,继续收费,倒逼用户形成良好习惯,从而有利于实现共享单车有序管理。
关键词: